根据会议议程,我向大会做工作报告。简要分析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概况,总结体育产业主要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下一步工作安排。主要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概况和体育产业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经济社会以及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乘势而上,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良好发展的态势。
(一)整体规模稳步扩大
根据全国第一次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数据及2009、2010两年数据显示。到“十一五”末,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已由2006年的983亿元增加到2220亿元,增长126%;占GDP总量比重由2006年的046%增加到055%,增长20%;从业人员总数由2006年的256万人增加到337万人,增长32%。产业增加值以年平均226%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全国经济的总体增长水平。
(二)主要门类基本形成
到“十一五”末,全国体育用品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78157亿元增加到169248亿元,增长117%;体育建筑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3317亿元增加到9539亿元,增长187%;体育服务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16815亿元增加到43226亿元,增长157%。体育服务业中:
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场馆管理活动、健身休闲活动、体育中介活动、体育培训活动、体育彩票销售增加值均有大幅提高。除体育用品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外,以服务业为主的体育产业门类的发展速度均快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平均水平,尤其是体育中介增加值由2006年的202亿元增加到986亿元,增长388%;体育培训增加值由2006年的464亿元增加到3914亿元,增长744%。由此看出,体育服务业发展速度迅猛,正在以几何倍速飞速发展、日益壮大。以体育场馆为依托,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核心,体育用品制造业为支柱,体育中介和技术培训为驱动的多业并举、全方位发展态势基本形成。
(三)投资主体不断多元化
目前,北京、江苏、安徽等省已争取财政资金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引导社会投资共同兴办体育产业。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包括境外资金在内的社会投资机构也逐渐关注到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今年4月,国内第一支体育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中体运通成立,建银国际、黄杉资本等金融投资机构也正在募集成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社会资金的投资方向逐步向体育用品集团、体育场馆设施投资管理、体育健身服务连锁经营、体育赛事商业运作等领域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产业投资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体育产业的多元化投资趋势逐步显现。
(四)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随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体育用品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和新成就,逐步实现由过去的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泰山”牌体育器材、“无敌”牌赛艇、“红双喜”牌乒乓球产品、“星”牌台球产品等一大批体育器材入主奥运会等高端赛事,安踏、李宁、特步、361度、匹克、乔丹等体育品牌已经成为我国体育用品业的领军品牌,成为一些国家及奥委会的官方合作伙伴,并在不断挖掘品牌潜力,拓宽业务领域、多方位向海外发展。
(五)拉动效应令人瞩目
以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为代表的重大体育赛事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娱乐、旅游、会展、影视、出版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对建筑、交通、物流、通信等领域的带动作用也非常明显,充分体现了体育产业的经济拉动效应和产业辐射效应。
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中网、超级杯、F1、斯诺克大师赛等高端赛事不断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涌现了以晋江、富阳、乐陵体育产业基地为代表的体育产业聚集区,在河北、黑龙江、安徽、河南、四川、贵州、青海等地,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体育产业项目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综上所述,按照“十一五”体育产业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初步建成了与大众消费水平相适应,多业并举、门类齐全、内容丰富、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格局;体育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充分发挥了体育产业在拉动内需、调整结构、扩大就业、促进消费的作用,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全国体育产业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出台一年多来,全国各级体育部门以《指导意见》的发布、实施为契机,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下面,我就2011年开展的体育产业主要工作作简要介绍:
(一)认真落实全国体育局长会议要求,组织开展大型体育场馆运营调研
破解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问题,是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中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任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刘鹏局长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全国体育局长会上,把“创新模式,盘活体育场馆资源,拓宽公共体育服务渠道”作为推动解决体育重点工作中的4个突出问题的首要问题,提出“要努力破解公共场馆闲置率高、运营管理难”的要求。
这一年来,为落实总局部署,各级体育部门、相关科研单位和大型体育场馆单位,共同开展专项调研。本次调研范围涵盖总局直属单位145个体育场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305个体育中心、752个大型体育场馆,调研内容包括对外开放情况、举办大型活动情况、经营收入、盈利能力、管理模式、运营机制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型体育场馆在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了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有关调查材料和研究成果作为会议材料已向各位代表发放。
做好调查研究,是目前体育产业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学习典型、推广经验的有效方式。通过这次调研,基本了解了现状、发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需要采取的工作措施。根据此次调研成果,总局起草了《关于规范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请会议代表提出修改建议。
(二)认真贯彻《指导意见》,努力做好相关政策落实工作
《指导意见》出台后,各地区、各部门对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体育产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拉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作用予以了更多的关注。
2011年是新的五年规划的制定发布年,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体育产业已经分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重要的纲领性文件。总局结合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研究发布了《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一些地方也将体育产业纳入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研究制定了本地区的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
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0个省市已经以地方政府名义出台了《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还有2个省市正在报批,15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正在起草,全国四分之三的地方已经将国务院的《指导意见》与地方政策结合起来。有15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已经完成了《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4个省正在报批,8个省市正在拟定,也有四分之三的地方对体育产业工作进行了专项规划。
(三)认真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完成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监管准备工作
2011年,总局一方面继续修改完善《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管理办法》,一方面组织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论证工作。《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管理办法》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已正式成文,提请这次大会讨论;高危险性项目目录论证工作也已从各项目协会、各省区市建议的21个项目范围中,先遴选出游泳、潜水、滑雪、登山(攀岩)4个具备许可监管条件的体育项目作为第一批申报项目。目前,正在征求国务院法制办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
目前,全国共有19个省市自治区制定了体育经营活动管理办法,北京、河北、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等地通过连续多年对滑雪、游泳等高危险性体育经营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工作体系得到完善。
(四)积极推动体育旅游,促进体育产业与其它行业的融合发展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1年总局与国家旅游局共同开了展体育旅游专题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为下一步两局共同推动体育旅游发展、共同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打下了基础。从地方层面看,体育旅游的发展十分迅速,江苏、湖北等地体育和旅游部门已经在建立合作工作机制上取得进展,一些体育旅游项目正在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作为调研的成果之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旅游业的实施意见》(暂定名)的初稿已完成,提请这次大会讨论。
2010年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在海南成功举办。在总结前4届体育旅游博览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局按照“政府主导、专业策划、市场运作”的思路积极推动展会发展。为进一步规范体育旅游博览会的管理和申办工作,研究拟定了《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申办暂行办法》(暂定名)初稿,提请这次大会讨论。
(五)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体育产业基地建设
在总结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局研究草拟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经过多次的修改、论证和完善,已正式成文,提请这次大会讨论。
(六)继续推动产业统计工作
在第一次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专项调查基础上,在国家统计局的支持和帮助下,体育产业分会对2009年、2010年的体育及相关产业核心指标进行了推算,初步完成了“十一五”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有关数据待进一步完善后将适时公布。
(七)加强体育产业基础工作,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解决我国体育产业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体育产业理论建设,提出了建立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的举措,起草了《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提请这次大会讨论。在加强理论交流方面,搭建了“海峡两岸体育产业发展论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论坛”等高端学术论坛,为业界学者提供交流平台。
在2009年举办第一期全国体育产业高级研修班之后,又于今年举办了第二期全国体育产业研修班,将体育产业培训工作纳入总局体育人才培养计划,使体育产业人才培训工作常态化运作。
第二方面:体育产业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开展的主要工作。
虽然我国体育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体育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性矛盾仍然存在,市场机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尚不健全、可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还比较缺乏,一些地方“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创新工作力度不大,市场监管不到位,产业统计、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等基础工作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随着《指导意见》发布,体育产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针对以往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我们需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对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工作的指导,盘活场馆资源、提高使用效益
这次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把盘活体育场馆资源作为主要议题,表明了总局对破解难题的决心。做好这项工作是当前体育产业工作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完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采取的有力举措。
按照刘鹏局长“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在破解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难题上取得新突破新进展”的要求,围绕“创新模式,盘活体育场馆资源,拓宽公共体育服务渠道”重点解决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问题。需要做好几项工作:
(一)继续做好各种经验的总结、宣传和学习工作。通过座谈会、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典型经验宣传和示范引导。选择部分地方具有代表性的体育场馆,组织各方人员共同研究制定改进运营管理工作的方案,通过改革试点,以点带面,促进行业发展。
希望各省在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加强宣传引导的同时,要认真找差距、抓问题,立足本省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案,认真学习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本省实际改进工作方法,找出好的典型,研究由“差”变“好”的工作举措,共同破解“场馆运营管理”难题。
(二)积极完善政策。组织专家继续深入研究体育场馆面临的政策性问题,寻求破解问题的方法、措施,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尽早出台《关于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若干意见》。
(三)加强标准化建设。结合体育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发展战略,组织制定体育场馆相关服务和管理标准。
二、加大《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力度,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一)积极探索研究推动职业体育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职业体育规范健康发展。争取在体育赞助、体育捐赠等方面的税收优惠。
(二)结合体育旅游专项调研,探索建立有利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加强两局合作,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出台发展体育旅游实施意见。
(三)出台《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明确产业基地的创建标准、认定条件和程序,鼓励和指导各地做好各级各类体育产业基地的创建工作。
希望各省体育部门继续加强地方政策推动工作,已经出台政策的省区市要进一步抓好落实,争取每一年都有一个突破,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
三、完善标准法规,做好制度保障
(一)出台《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管理办法》,做好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目录的逐批报审发布工作,以及制度发布后的培训、宣贯、许可、检查等各项后续工作。作为一项面向社会的行政许可项目,在实际工作中,各级体育部门一定会面临许多困难,希望各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对接,尽快建立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的许可监管机制。同时,要切实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有关情况请及时向总局反映,保证《全民健身条例》的顺利实施。
(二)结合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管理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完善监管工作机制,切实履行职责,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的安全监管。
(三)加快各类体育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体育标准化建设,既是规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又是一项抢占制高点的战略性工作,要大力推行,建立健全体育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
四、加强理论研究,建设人才队伍
(一)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二)出台《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组织设立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
(三)加强体育产业分会、体育场馆协会、体育用品联合会业务建设。
(四)结合《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进一步加强体育产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工作。
希望各省在体育产业统计、体育基础理论研究、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和体育产业机构组织建设方面继续加大力度,为体育产业发展增强后劲。
“十一五”时期,我们实现了既定的发展目标,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十二五”时期,我们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牢牢把握时机,按照刘鹏局长的讲话精神,开拓进取、尽职尽责、扎实工作,不断创新,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努力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新飞跃。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消费需求做出新贡献!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